一、制茶的工藝流程
制茶的工藝流程如下:
茶分為六大茶類,工藝各不相同。
綠茶的制作工藝為采摘、殺青、揉捻、干燥;
白茶的工藝為萎凋、干燥;
黃茶的工藝為殺青、揉捻、悶黃、干燥;
烏龍茶工藝為采摘、萎凋、做青、殺青、揉捻、烘焙;
紅茶工藝為萎凋、揉捻、發(fā)酵、干燥;
黑茶工藝為殺青、揉捻、渥堆、干燥。
二、黃茶有些什么特點,如何品賞?
在線專家陳楚平(中國茶葉流通協(xié)會理事)回答:黃茶具有“黃葉黃湯”的特色,屬于輕發(fā)酵茶。這種黃色主要是制茶過程中進行渥堆悶黃的結果。發(fā)酵度為10%~20%,在制茶工藝過程中,鮮葉殺菁后,揉捻前或揉捻后堆積悶黃,干燥前或干燥后堆積悶黃過程中,因此而形成黃葉黃湯的特點。黃茶可分為黃大茶、黃小茶和黃芽茶三類。
黃茶因品種和加工技術不同,形狀有明顯差別。如君山銀針以形似針、芽頭肥壯、滿披毛的為好,芽瘦扁、毫少為差。蒙頂黃芽以條扁直、芽壯多毫為上,條彎曲、芽瘦少為差。鹿苑茶以條索緊結卷曲呈環(huán)形、顯毫為佳,條松直、不顯毫的為差。黃大茶以葉肥厚成條、梗長壯、梗葉相連為好,葉片狀、梗細短、梗葉分離或梗斷葉破為差。評色澤比黃色的枯潤、暗鮮等,以金黃色鮮潤為優(yōu),色枯暗為差,評凈度比梗、片、末及非茶類夾雜物含量。黃大茶干嗅香氣以火功足有鍋巴香為好,火功不足為次,有青悶氣或粗青氣為差。
評品黃茶時,湯色以黃湯明亮為優(yōu),黃暗或黃濁為次。香氣以清悅為優(yōu),有悶濁氣為差。滋味以醇和鮮爽、回甘、收斂性弱為好;苦、澀、淡、悶為次。葉底以芽葉肥壯、勻整、黃色鮮亮的為好,芽葉瘦薄黃暗的為次。
黃茶是中國特有茶類之一,自唐代蒙頂黃芽被列為貢品以來,歷代均有生產。
①原料:帶有茸毛的芽頭、芽或芽葉制成。
②外觀顏色:具有葉黃、湯黃、葉底黃三黃色之稱。
③主要加工工藝:鮮葉→殺青→揉捻→燜黃→干燥。
④香氣:清香純正。
⑤湯色:微黃。
⑥滋味:醇厚鮮爽。
⑦黃茶的品質特點是“黃葉黃湯”。
⑧黃茶的營養(yǎng)成分:黃茶中富含茶多酚、氨基酸、可溶糖、維生素等營養(yǎng)物質,對防治食道癌有明顯功效。此外,黃茶鮮葉中天然物質保留85%以上,這些物質對防癌、抗癌、殺菌、消炎均有效果,黃茶適合免疫力低下者、長期使用電腦工作的人飲用。
三、黃茶發(fā)展
說到黃茶,可能很多人不是很了解,對于它的由來,也是更加迷惑,這還要從綠茶工藝講起……
最早人類對茶的“收藏”,采用曬青方式,可以更好儲存或者運輸,但面臨的一個問題,如果沒有太陽,該如何干燥茶葉呢?隨著人們對茶葉的需求量增加,就算沒有太陽,可能利用了早期出現的“甑”(古代的炊具)來蒸茶,于是就有了原始的“蒸青”。蒸完以后,又面臨著干燥問題,于是發(fā)明了鍋炒和烘焙至干的方法,從而產生了原始的“炒青”和“烘青”。云南哈尼族中的老年人還保留著吃蒸茶的習俗。這些原始的曬青、炒青、烘青、和蒸青茶,在秦漢以前的巴蜀地區(qū)可能都已經出現。
到三國魏時,在原始散茶的基礎上發(fā)明了原始形態(tài)的餅茶,將采來的茶葉先做成餅,曬干或者烘干,飲用時,碾末沖泡,加佐料調和作羹飲。
到了唐代,蒸青作餅的制法已逐漸完善,有大有小。宋代時,制茶技術發(fā)展很快,宋太平興國時,特置龍鳳模造團茶,龍鳳茶蓋始于此。繼龍鳳茶之后,仁宗時蔡君謨又創(chuàng)造出小龍團,自小團茶出,龍鳳茶遂為次。大觀年間,又創(chuàng)制出了三色細芽(御苑玉芽、萬壽龍芽、無比壽芽),均為采摘細嫩芽葉進行制造。
明代時,團餅茶的一些缺點,比如耗時費工,水浸榨汁有損香味等,逐漸為茶人所認識,因此改蒸青團茶為蒸青葉茶,當時,促成這種變革的重要人物明太祖朱元璋,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下了一道詔令,廢團茶興葉茶,由于有了這道朝廷詔令,從此蒸青散葉茶大為盛行。
到了清代,各茶類散葉茶不斷發(fā)展,貢茶精益求精技術的影響下,各種名茶大量涌現。與此同時隨著邊銷茶需求量增加,傳統(tǒng)的緊壓茶也有了很大發(fā)展,如湖南的黑磚茶,湖北的青磚茶,四川的康磚茶,廣西的六堡茶,云南的七子餅茶等都有想當的生產量。這是古代團餅茶的繼承和發(fā)展。
唐、宋時期以蒸青茶為主,但也開始萌發(fā)炒青茶技術。唐代劉禹錫《西山蘭若試茶歌》開頭幾句“山僧后檐茶數叢,春來映竹抽新茸。宛然為客振衣起,自傍芳叢摘鷹嘴。斯須炒成滿室香,便酌砌下金沙水……新芽連拳半未舒,自摘至煎俄頃余。”說明了采下的嫩芽葉,經過炒制,滿室生香,而且炒制花費時間不長,這也是至今發(fā)現關于炒青綠茶最早的文字記載。因此也證明,炒青綠茶自唐代已始有之。
經過唐、宋、元代的進一步發(fā)展,炒青茶逐漸增多,到了明代,炒青制法日趨完善,在《茶錄》、《茶解》、《茶疏》中都有較詳細的記載。
上訴炒青綠茶制法大體是,高溫殺青、揉捻、復炒、烘焙至干,這種工藝與現代炒青綠茶制法非常相似。
自明代炒青綠茶盛行以后,各地茶人對炒制工藝也不斷創(chuàng)新,當綠茶炒制工藝掌握不當,例如炒青殺青溫度低,蒸青殺青時間過長,或者殺青后未及時攤涼、揉捻,或揉捻后未及時烘干、炒干,堆積過久,都會使葉子變黃,產生黃葉黃湯,類似后來出現的黃茶。因此推測黃茶的產生可能是從綠茶制法掌握不當演變而來的。